“充电焦虑”何时不再困扰车主 | 多位市人大代表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难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22-06-15 13:24 阅读次数: 】
近年来,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了许多车主的选择。截至2021年底,苏州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15992辆,居全省第一。然而,充电设施少、充电不方便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市民,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一个热点。围绕这一问题,屈玲妮、郑大甫、黄为一、刘众等6位市人大代表分别提出了4件相关建议,呼吁从加大对充电桩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破解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安装难、加强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入手,缓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
市民反映:
买了新能源车多了一件发愁事
半年前,市民王先生购置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原本是为了节约燃油费,不料却遭遇了“充电焦虑”。“我居住在老小区,没有固定车位,没法安装私人充电桩,而公司的停车场也没有安装充电桩,需要充电的时候,只能去周边的公共充电桩解决。”王先生说,在公共充电桩充电,就算快充也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遇上充电车辆多,还要排很长的队。这让王先生十分烦恼,“当初买新能源汽车就是为了省钱,没想到反倒多了一件发愁的事。”
事实上,充电难已经成为摆在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面前的问题。去年“十一”长假期间,不少高速公路服务区出现一桩难求的现象,一位新能源车主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4小时充电的新闻甚至上了热搜。而在老旧小区里,业主想要安装充电桩并不容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方面,老旧小区停车位资源短缺,车主往往没有产权车位,安装私人充电桩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老旧小区因受预留电力容量有限、管道和表箱分布不均匀等各种因素制约,导致安装充电桩难度大。
代表建议:
多角度提出建议缓解充电难
围绕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人大代表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侧重。黄为一、胡慧琴、周璘3位市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营造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生态的建议”,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充电桩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让实际可用的充电桩满足快速增加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市人大代表屈玲妮、郑大甫、刘众则分别提出“关于破解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安装难的建议”“关于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利用市政管廊设置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议”和“关于加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
“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工程建设、配套改造、优化服务、财政补贴等。”刘众代表建议,对新建工程要加大配建充电桩停车位的比例,对已建小区要进行统一的摸查工作,对是否可以开展统一停车位改造、电力负荷是否满足、配套管理工作是否具备条件执行等情况进行了解,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加快制定苏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对充电设施的申请、建设施工、安装验收、运营使用、维护管理等有明确的要求,落实各方的责任;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开通绿色服务窗口,简化办事程序,限时办结。此外,要加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财政补贴,推动由“车补”向“桩补”,促进充电设施加快建设和实际使用。
部门回应:
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苏州其实早就开始探索解决之道。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吴宫丽都小区,是苏州供电公司完成的苏州首个老旧小区充电桩整体规划改造项目,实现了从“车等电”到“电等车”的转变。相城区漕湖花园社区内的车位均为公共车位,业主无固定车位和车位产权。苏州供电公司结合社区停车场改造,建设充电站1座,能够满足8辆新能源车同时充电。
市工信局装备处副处长李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得到扎实推进。苏州市公共充电设施监测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新增充电站355个,充电桩3556根。另据电力部门统计,2021年全市新建私人充电桩约2.5万根,私人充电桩累计保有量约3.5万根。
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李辉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公共领域充换电站建设运营,严格落实新建停车场充电桩配建要求,提高直流快充桩占比;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宾馆、医院、商场、公共及道路停车场、高架道路下方用地等资源,布局经营性充换电设施;鼓励存量公共充电桩改建为直流快充桩;严格执行新建小区配建要求和既有小区申请建设安装流程,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住宅小区充电模式;鼓励老旧小区探索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