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关注渔业生产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20-09-18 09:37 阅读次数: 】
《沟通----人大代表走进直播间》2020年第9期
直播时间: 9月17日(星期四)上午10:00-11:00
节目嘉宾: 市人大代表 顾秦华 江苏震宇震律师事务所主任
市农业农村局 渔业处处长 姚宏涛
栏目主持: 郦敏
栏目记者: 顾玲荧
主持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听取公众意见呼声。欢迎收听新闻911《沟通人大代表》节目。《沟通人大代表》每月播出一期,我们都会邀请人大代表们走进直播室,与市民百姓对话交流,听取民意,关注民生,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上期《沟通人大代表》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市人大代表李美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就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代表建议办理,介绍了有关情况,配合“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的开展进行了宣传。
主持人:近期,根据党中央的决策,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长江沿线各省把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抓紧落实。近年来,整个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恶化加剧,长江水生物种出现严重衰退,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一些物种濒临灭绝,这显然与多年的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密切关联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这一专项行动也给粗放型的渔业生产敲响警钟。
苏州是鱼米之乡,苏州人爱吃鱼,鱼类水产养殖历史悠久,规模也很大,水产供应能否稳定?食品安全有否保障?水产养殖是否环保?这些一直都是我们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人代会上都有代表提出相关建议。在今年的市16届人大4次会议上,顾秦华代表提出了第105号“关于水产养殖绿色规划,加强渔业养殖水污染治理的建议”。今天我们节目组邀请到市人大代表顾秦华、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姚宏涛处长、市人大议案委秘书处王激涛处长走进直播间介绍有关情况,与听众朋友进行交流。
主持人:市人大代表顾秦华来自吴江区代表团,现任江苏震宇震律师事务所主任,是一位法律方面的专家;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姚宏涛同志长期从事三农工作,去年机构改革调整后,开始从事渔业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近年来,市人大代表提出有关渔业水产养殖方面的建议比较多,我们先请市人大议案委秘书处王激涛处长简要介绍一下代表提出有关建议的情况。
人大议案委:苏州作为“鱼米之乡”,久负盛名,百万亩特色水产是苏州立法保护的“四个百万亩”之一,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对苏州乡村振兴和丰富居民“菜篮子”意义重大。为此,在每年的人代会上都有代表提出相关建议,在今年的市16届人大4次会议上,顾秦华、周静静等11名代表,联合提出了6件有关渔业发展、水产养殖方面的建议。
来自相城团的周静静代表提出了第086号“关于加强渔政执法力量建设,严打非法捕捞行为的建议”,该建议聚焦阳澄湖流域的非法捕捞行为,呼吁严格执法,加强对阳澄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来自吴中团的周建萍代表提出了第162号“关于对太湖及沿太湖区域河道电鱼、地笼网捕鱼加强管理的建议”,聚焦对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的整治,该建议由太湖渔管会主办;来自常熟团的戴月青代表提出了第192号“关于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建议”,呼吁推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农经工委谢国珍主任经过充分调研,联合6名代表向人代会提出了第195号“关于推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建议通过保护和优化养殖空间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打造水产品品牌等手段,推动全市水产养殖业向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实现渔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子孙根本利益而谋定的大事要事。来自吴江团的顾秦华代表提出了105号“关于水产养殖绿色规划,加强渔业养殖水污染治理的建议”,通过对吴江区渔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请顾秦华介绍105号“关于水产养殖绿色规划,加强渔业养殖水污染治理的建议”的主要内容。
代表:苏州渔业历史悠久,境内湖泊罗列,河港交叉,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美称。自古以“范蠡养鱼致富而自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渔业事业也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突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吴江区鲈鱼养殖为例,传统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一、现有鲈鱼养殖政策及养殖现状:
吴江加州鲈养殖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从广东引进苗种,现鲈鱼养殖面积约30000多亩,主要集中在汾湖,其中松陵八坼约有7000亩。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使苏州市吴江区加州鲈养殖走上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2018年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委员会发布了《加州鲈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文件中规定了加州鲈池塘养殖池塘条件、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水质管理、疾病防控、捕捞上市以及养殖尾水净化循环利用与排放的技术要求。虽然文件中明确了鲈鱼生态养殖的技术规范,但由于缺乏后续的执行措施和追责机制,无法形成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保障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推进。
二、为此建议:
第一、完善水产养殖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科学合理规划,指导村、相关渔业生产部门绿色养殖。
制定水产养殖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行业规则,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如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养殖池塘维护和改造长效机制;推动出台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河道可能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地区,应严禁养殖如鲈鱼、甲鱼等容易造成污染的鱼种。
加强普法宣传、提升相关渔业生产部门、村法治意识,增强养殖生产经营主体遵法守法意识和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
各级地方政府、相关渔业生产部门及村紧抓工作推进机制的落实,严格执行涉渔政策法规,采取有效措施管理生态养殖。稳定集体所有养殖水域滩涂承包经营关系,依法确定承包期;完善水产养殖许可制度,依法核发养殖证;与承包户签订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承包户关于绿色养殖的义务及违约责任。
第三、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责任体系,强化联动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强化督促指导。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评价内容。对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违法违规或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责到发包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联系到党员的,严格按照党纪党规进行处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绿色、生态的水产品,打造苏州渔业品牌。
主持人:顾秦华代表的建议通过对吴江水产养殖业的调研,重点聚焦吴江区鲈鱼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就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下面我们来听听建议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的答复意见,请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姚宏涛处长介绍。
农业农村局:顾代表提出的105号“关于水产养殖绿色规划,加强渔业养殖水污染治理的建议”,经过深入的前期调研,内容详实具体,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可行性比较强。
我先介绍一下我市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及生态渔业建设情况
(一)坚持规划统筹,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包括水产养殖业在内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政策和规划引领,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从区域上看,以太湖、阳澄湖及周边区域为例,太湖4.5万亩网围已全部整治拆除,阳澄湖围网养殖严控在1.6万亩内, 并且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和沿湖四个属地政府于2020年3月联合发布的《通告》要求,禁止在阳澄湖围网养殖区内投喂冰鲜鱼(海鱼)及畜禽动物内脏。太湖沿岸三公里范围内7.78万亩养殖池塘已于2019年底全部整治完成任务(完成高标准池塘改造面积2.85万亩,退养面积4.94万亩);2019年推进阳澄湖周边养殖池塘整治,到2020年,阳澄湖周边要全面完成连片池塘的高标准改造,不能实现高标准改造的池塘全部退出养殖。从产业发展上看,以代表关心的加州鲈鱼产业为例,吴江区是我市加州鲈鱼主产区,2019年吴江区加州鲈鱼养殖面积3.4万亩。近年来,我市从良种体系建设、生态养殖技术支撑、病害防控等环节着手,推动加州鲈鱼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提升良种供给水平。继2014年突破大口黑鲈春季规模化提早繁殖技术,2017年又突破秋季繁育关键技术,实现了苗种本地化、全年度供应,并外销其他省、市。二是探索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示范、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投喂,探索池塘工业化循环水生态和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提高鲈鱼品质,提升养殖环境,优化水域生态。三是举办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建言献策,凝聚智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强化规范化生产。吴江区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了《吴江区主要水产品种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进一步加强加州鲈鱼等养殖品种的规范化生产。
(二)坚持生态渔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一是调整优化空间布局。2018年底,全市重点渔业市(区)政府全部编制发布辖区内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强规划功能定位,突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的功能区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二是大力推进高标准池塘改造。自2017年12月出台《苏州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意见》以来,围绕落实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从实施方案、政策扶持、建设要求、长效管理等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高标准池塘改造,2019年底,全市高标准池塘改造面积达19万亩。同时,在太湖、阳澄湖周边养殖池塘区域开展水质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水质情况总体良好。三是优化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在养殖品种结构上,池塘养殖以河蟹、青虾等特种品养殖为主,虾蟹池塘养殖面积占全市池塘养殖面积的85.5%,太湖、阳澄湖周边地区占比90%以上;在养殖方式上,河蟹池塘养殖主要实行稀放精养、种草投螺、内循环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澄湖实现了不投饵、不施肥的自然生态养殖,其他湖泊要求全面推广不投饵的生态养殖方式。四是加强养殖生产监管。以养殖投入品使用为重点环节,以水产苗种场、养殖合作社、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户为重点对象,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2019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862人次,检查养殖企业(户)783家次、渔药店155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4起。
(三)坚持宣传引导,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一是注重在政策制定上加以引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近年来在实施太湖及阳澄湖网围整治、高标准池塘改造、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等重点工作中,注重以绿色发展导向来研究制定惠渔政策。二是注重在培训指导上加以引导。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重点在于转变养殖户思想观念。通过会议培训、现场指导和发放手册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养殖户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注重在舆论宣传上加以引导。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进一步宣传我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富民增收中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社会各界支持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言,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重中之中。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会同各相关部门,围绕惠渔政策制定、渔业生产设施提升、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渔业品牌建设、养殖生产监管等方面,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主持人:苏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绿色兴渔、质量兴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全市水产养殖初步形成了以蟹、虾、加州鲈鱼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达到40%。建立健全覆盖渔业生产全过程的渔业标准体系,强化生产全程监管,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方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另一方面保护好苏州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一项“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大事好事。
我们市民也要遵守长江流域禁捕的有关规定,管住一张嘴,不买不吃来路不明的水产品,不贪图美味食欲,共同保护好渔业资源,保护好我们苏州的一方水土。
感谢市人大代表,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大议案委的各位嘉宾,感谢听众们参加我们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