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调查我建议 | 本期关注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问题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21-10-31 10:27 阅读次数: 】
数据显示,苏州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达到188.51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5.33%。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养老模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个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已逐渐成为许多老年居民最佳选择的养老方式,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也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市人大代表朱臻毅调研后提出,如今,有的省份在备受关注的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开创了智慧养老服务的新格局。社区化居家智慧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从根本上解决了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就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朱臻毅提出建议。
一是保障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对新建居住小区应提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要求,按照相关政策和标准配套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已建小区要整合各类闲置和低效使用的公共房屋和设施,改造用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二是搭建好综合保障平台。政府应整合社会医疗、养老、信息、护理及社会服务等资源,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连通各部门及角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管理环,实现健康动态数据即时共享,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及时掌握居家老人的身体状况。
三统筹多方医疗资源。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办社区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鼓励大型医疗机构和社区医务室、护理站建立合作关系和就医双向转介绿色通道,鼓励医护人员到社区医务室、护理站执业,探索开展居家老年人上门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打造医养融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链”,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着力建设“社区健康养老院”,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
苏州市民政局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办理了该件建议,及时作出答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大局统筹谋划,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老有颐养”目标,并把养老列为民生八大体系之一,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考核目标。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先后出台《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法规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建有2113个日间照料中心、2163个助餐点、130个助浴点、10个中央厨房,10个县市区都建有信息化、专业化的虚拟养老院,75.6%的日间照料中心、77.3%的助餐点、100%的虚拟养老院都是由专业社会力量运营,基本做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区村全覆盖,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目前,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已出台《苏州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苏州市上门服务医疗制度》《苏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家庭诊疗)价格目录》等系列文件,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康复服务等工作进行规范和明确。目前,全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0.8%、健康建档率达90%以上,家庭病床每年建设不少于3000张。并且这几年一直在实施“健康苏州系统531”行动,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功能。
承办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措施。
一是统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将对照《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中“3020”指标要求(即新建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三十平方米的标准,已经建成的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二十平方米的标准,安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对全市各住宅小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用房情况进行调查督查,同步对社区(村)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底数也进行调查督查,摸清两方面底数,对没有达标的住宅小区或社区(村)督查各地抓紧时间落实,确保每个社区(村)都建有相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二是推广使用市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对于已经运营多年的苏州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将在全覆盖基础上把虚拟养老院向2.0版本推进,并推广使用市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真正实现“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同时,市级研发“苏颐养”养老方程式,让老年人或家属输入老年人身份证,即可查询到能享受哪些养老、助老、为老政策,以及居住地周边养老服务设施,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三是加快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我市地方标准《虚拟养老院运营管理规范》(DB3205/T1006-2020)已正式发布,对虚拟养老院的架构、人员、服务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居家养老助浴服务规范》已获批准立项,将着眼于老年群体的“洗澡难”问题,对助浴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等进行规范。今后,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与标准起草或试点单位的对接,完善出台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并推动我市养老服务其它行业标准的出台,用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各个方面,推动我市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是深入推进社区居家医养融合发展,让老年人群享受便捷的医疗康复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护理”的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为老年人推出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菜单式服务包;并利用智慧平台对老年人患的各类慢性病、突出病等进行筛查排查,当好老年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的“守门人”。同时放开医疗机构进入限制,允许物业等各类主体开办医务室、护理站等机构,鼓励大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合作,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巡诊,创新医养融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链”,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看病就医康复护理的需求。
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罗林介绍,我们开发的“苏颐养”养老方程式,就是让老百姓通过方程式能够查询到自己能够享受哪些政策、周边有哪些服务设施,让我们养老服务信息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我们将以政府实施项目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社会化运营来促进我们养老队伍专业化运营、专业化服务上的供给。同时,将继续完善相关政策,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好的发展,打造舒适、颐养的养老服务新标杆,为在苏州养老很颐养、很舒心、很安心而不断努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大与相关部门协调,推进医疗资源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