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调查我建议 | 本期关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问题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19-11-02 12:00 阅读次数: 】
由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代表议案建议工委和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代表建议办理专题节目《我调查我建议》,本期第105期关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问题,节目定于11月3日(周日)晚苏州电视一套新闻夜班车栏目前半段时间(21:20~21:50)播出,敬请关注。
加快电子健康档案建设
大数据为健康“保驾护航”
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确立了电子病历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相对于传统诊疗记录手段,电子病历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苏州市人大代表吴卫忠代表调研认为,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在优化医疗服务过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公共预防能力、实现健康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中,虽然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已经在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中逐步开展,但总体上仍存在发展层级相对较低、制度规范相对薄弱、推广范围相对有限、自主建设动力不足、信息化功能受限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作为基层法庭庭长,吴卫忠代表在他处理过的大部分医疗纠纷中,不少当事人遇到了纸质病历繁杂带来的问题,对此他提出了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建设的建议。
一是发挥行政机关主导引导支持作用,完善地方立法,以地方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相关问题规范化、制度化;注重政策引导,对于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在社保补贴、机构评级、行政审批等领域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强资金支持,政府需要适度加大对该领域的财政投入,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帮助规模相关较小、能力相对较弱的医疗机构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化。
二是着力推动实现电子健康信息互联共享,试点行业推动,通过行业组织或医联体等在一定范围内部先行试点推动电子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加强政策驱动,通过政策引导甚至必要的政策强制施加外力以弥补市场动力的不足,推动公共政策的落实;实行有限共享,医疗机构在使用共享信息时应当存在必要限制,不得超出患者诊疗范围之外使用患者健康信息。
三是探索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处理中心,保障电子健康数据的安全存储、全面整合、互联共享。通过建立数据处理中心,统一存储健康数据,有利于强化健康数据的安全保护。实现对区域内电子健康信息的全局整合,对公共疾病预防、公共卫生决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市民自主管理自身健康信息成为可能。建立第三方数据交换处理中心,以此作为媒介,将各个机构收集的健康信息上载到数据中心,再由数据中心根据其他机构的调阅申请进行传输分配,以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
四是重点保障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安全,可以从数据库安全保护、数据过程性保护以及数据真实性保护三个层面展开。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认真进行了办理和答复。近几年来,苏州市创新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全市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和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助力健康苏州2030战略目标实现。当前,全市市、县两级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基本建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是健康数据范围还局限在最终医疗卫生领域结果性的数据,缺少医疗卫生中间过程性的数据、市民自身维护的健康数据以及第三方渠道健康数据等;二是互联共享的数据由于缺少有效的业务治理,在异构机构之间使用还存在一些不方便;三是目前健康数据开放共享还不聚合,同时这部分健康数据的开放还停留在查看层面,还没有形成健康数据共同治理的局面。市卫健委明确,将以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四方面提升全市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推动。加强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划化建设,促进务实应用;推动全市公立三级医院2019年通过国家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3级水平,2020年通过4级水平。着力做好打造市级健康大数据中心、推进健康苏州系列“531”行动计划等工作。
二是强化软件系统的统一与标准化,深入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着力建立业务结构一致、数据规范一致、操作要求一致的综合健康档案系统标准和交换格式,促进包括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体检中心等跨机构间的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增强健康档案内容和各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间的强交互,在诊前、诊中和诊后均通过更为紧密的结合,让健康档案发挥更加即时有效的作用,同时在促进医务人员使用健康档案的同时,积极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源;建立更加智能化的档案采集、动态更新机制,最大化的将社区门诊、计免、妇幼、疾控、公卫等系统实现数据交互和业务融合,各类健康医疗信息进行自动化的纳入;强化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住院、门诊结构化电子病历建设,并完善病历管理。
三是注重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服务。通过加强业务的监控体系和信息化手段,建立业务多指标监测和管理效果评价,建立目标导向的管理考核机制,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公卫机构从原来的注重工作数量和任务层面,转为更加注重于管理效果和管理目标上。
四是加强宣传、广泛参与,重点保障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安全。着重做好提高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意识、重点保障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安全、加强日志管理、建立第三方信息查阅制度机制的等工作。
市卫健委副主任沈洁介绍说,到目前,苏州市整个健康档案已经建了87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所有的县级市、区基本上对所有的签约居民都开放了信息,主要是居民的基本信息、在社区就诊、体检的所有信息。这个社区综合健康管理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和试点工作,在姑苏区内全面推广应用,筛查心脑血管疾病50岁以上居民22万多人,提早发现心血管高危2万人,脑血管高危2.5万人。而在医院层面,至去年年底,全市54家公立二级以上医院住院电子病历应用100%。目前,市卫健委已启动含居民就诊信息的健康大数据的平台建设。市卫健委今年推动所有的医疗机构所有的数字全部标准化,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姑苏区和苏州的二级以上医院所有的信息能够达到互联互通,所有的居民在苏州境内所有的诊疗信息都会记录在案,而且能够达到共享。